為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以實際行動展現青年的責任擔當,提高同學們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和社會實踐水平,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心語馨苑工作站于2024年2月3日至5日開展以“投身社會實踐,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共有119名學生參與。
同學們走進故宮、内蒙古博物院、國家非物質文化體驗館和侯光炯院士紀念館等,感受中華民族艱苦卓絕革命鬥争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崛起與發展;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形式多樣、内容豐富的專題實踐活動,講好中國故事。通過深入社會,在躬身實踐中汲取營養智慧,在砥砺前行中凝聚奮進力量,培養了同學們的家國情懷。
以下為優秀作品展示:
《孝文化》羅钰凡20231106282-23日語二班
孝泉是孝子故裡、德孝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德孝城古樸依舊,整潔的青磚瓦房,悠遠甯靜。這座以“德孝”聞名的古鎮幾經滄桑,如今依舊散發着它那獨特的氣息。孝泉鎮人民政府一直以來在推進全面脫貧攻堅,在2020年全面脫貧攻堅勝利後,依舊推進鄉村振興。如今的孝泉鎮從多年的發展來看已經不再是大家印象中的村鎮了:人口的集中,城市發展飛速,城鎮化程度提高。“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今社會孝文化對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建設還有很多可提升空間。從個人上來看,要将孝道作為基本文明準則,吸收儒家倫理道德合理内核,揚棄封建蒙昧的孝道思想大力弘揚順應時代潮流的孝道文化,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繼承純風氣、正民俗,啟蒙性孝道思想。從社會上來看,要把弘揚孝親敬老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建設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特征的孝親敬老文化。

王雅煊20221102472 -22日語三班
内蒙古博物院不僅是中國北方的文化寶庫,更是連接曆史與現代的一座橋梁。在這裡,你可以穿越時空的阻隔與曆史對話,可以領略草原文明的獨特魅力,感受這片土地的厚重與遼闊。這裡珍藏着數以萬計的文物,每一件都有着深厚的曆史背景和獨特的故事。無論是精緻的古代玉器,還是充滿草原風情的馬鞍、箭囊,都仿佛在訴說着這片土地上的傳奇。不光能領略到内蒙古這片廣袤的土地所孕育的獨特的草原文明,還能看到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用品、宗教器物和藝術品,都無不展示了草原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還可以更深入的了解這片土地上的民族風情和曆史變遷。參觀内蒙古博物院是一次對曆史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對自我的心靈洗禮。通過了解古代文明的發展脈絡,我們能夠更好的認識和珍惜今天的文化傳承,同時也能看到曆史對于現在和未來的深遠影響。

《複興号》翁雪榮20211102102-21英語二班
複興号列車的設計和技術水平也是舉世矚目的。它采用了許多最新的技術,例如磁浮懸浮技術和氣動力學設計,使其能夠在高速運行時保持穩定和安全。同時,複興号列車還具有較低的能耗和環境排放量,符合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在2017年,複興号列車在中國實現了一個令世界矚目的突破:取得了一列時速為350公裡的極速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快的商用列車。這壯舉不僅是中國高速鐵路技術的巅峰之作,也為世界其他國家鐵路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參考。
除了技術上的成就,複興号列車的背後還有着更多動人的故事。它象征着中國工程師們無私奉獻和團隊合作的精神,他們不畏艱難,執着追求卓越。同時,複興号列車背後還有着中國人民對發展的渴望和追求,他們希望有更好、更快、更舒适的出行方式。複興号列車的成功不僅對中國而言具有重要意義,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力和工程能力的崛起。通過對高速鐵路的不懈努力,中國在改善交通狀況、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總而言之,複興号列車背後隐藏着中國工程師的智慧和奉獻精神,代表了中國追求卓越的态度以及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它的誕生不僅僅是一項科技創新的成果,更是中國鐵路事業發展的裡程碑。複興号列車的成功不僅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世界的見證。

張雪婷20231101767-23英語三班
這是我八歲時在天安門廣場以及故故宮門前拍的照片。雖然十多年過去了,照片已經失真,但那種對祖國的熱愛與尊崇如同一顆種子般深深埋藏在我的心底。十二年前,天安門和故宮門前人來人往,十二年後依舊如此。在這十二年間,天安門和故宮不斷訴說着它們的故事,照片雖已被歲月的痕迹所掩蓋,但他們的故事依舊真實。天安門從明朝時的承天門到如今的天安門,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也見證了世間萬物的變化。故宮坐落于天安門後,見證了明清兩代皇家的生活,也舉行過重大的典禮。但這一切,在毛主席那一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變得截然不同起來……五湖四海的人們都可以見證從前非皇族不可見的事物和建築。

《投身社會實踐,講好中國故事》策麗美格20212103434-21英語四班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當投身社會實踐,講好中國故事,盡自己的努力傳播中國聲音。在這裡給大家講述中國教育家和土壤學家侯光炯院士的故事。侯光炯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土壤學家和教育家,他的學術成就和對農業教育的貢獻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尊敬。
侯光炯,1905年出生于上海,他的一生與土壤科學緊密相連。1928年,他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農化系,之後在1931年加入了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擔任調查員。1948年,他轉至四川大學農化系擔任教授,并在此後的歲月裡,一直緻力于土壤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侯光炯院士不僅在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還在教育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為社會主義教育事奉獻。他曾任西南農業大學的名譽校長、一級教授以及博士導師,緻力于培養新一代的農業科學人才。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對我國的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通過講述中國的故事,中國人名的故事,中國科學家的我們能夠社會正能量,激發更多人參與到社會實踐中來,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蒙元敖包》白蕊20211102134-21英語三班
蒙元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區的特色文化,我的家鄉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作為草原明珠中國馬都也具有豐富的草原民族特色。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傳統習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祭敖包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曆史遺存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腦包”“鄂博”,意為“堆子”,以石塊堆積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頂或丘陵之上,形狀多為圓錐形,高低不等。
“敖包”,是蒙古語,漢語意為“堆子”,還有“腦包”“鄂博”兩種變體叫法。據史書記載,在成吉思汗時代,每逢大事或征戰時,成吉思汗必定要親自到神山之下,摘帽挂帶,虔誠祈禱,以求蒼天保佑。在古代遊牧于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就以石塊堆成敖包來作為道路或牧場邊界的界标,在廣闊的大草原上用它來辨别方向、區分遊牧場地。久而久之,蒙古人就将其演化為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壇。蒙古人至今還保留着祭敖包的古老習俗。

此次“投身社會實踐,講好中國故事”的主題活動旨在引導我院學子們以親身實踐為筆,以中華大地為卷,書寫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通過走進曆史的殿堂,體驗民族崛起的步伐,他們不僅深刻領悟到中華民族的偉大曆程與發展成就,更在實踐中錘煉品格、砥砺初心。
我們将繼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創新實踐形式,豐富活動内容,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成為中國故事的優秀講述者和傳播者。期待他們在服務社會、關愛他人的行動中,涵養深厚的家國情懷,強化堅定的理想信念,提升全面的素質能力,最終成為具有國際視野、愛國情懷和實踐創新能力的新時代外語人才,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