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黨群工作黨支部 → 正文
黨支部

深刻理解“六句話”的事實和道理(四)

[日期:2024-05-12]

“六句話”的内容是:内蒙古地區是中國共産黨最早建立黨組織的民族地區;内蒙古自治區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領導下建立的;内蒙古是在黨中央的支持下發展起來的;内蒙古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偏差都是黨中央幫助糾正的;内蒙古新時代的發展成就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和指引下取得的;内蒙古作為模範自治區模範就模範在聽黨的話上。

内蒙古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偏差都是黨中央幫助糾正的

内蒙古自治區和全國一樣,在社會主義事業的探索實踐中也經曆過失誤曲折,前進的路上也不曾離開黨中央的糾偏正向。一是黨中央指導内蒙古糾正了農業區土地改革中“左”的偏差。1947年11月,内蒙古共産黨工作委員會和内蒙古自治政府開始在内蒙古解放區農村開展土地改革工作。在土地改革的初期,自治區各地的土改工作不同程度出現了“左”的偏差。主要表現為:沒有統一的階級劃分标準,錯化了部分農民的成分,擴大了打擊面,中農的利益普遍受到侵害。這種“左”的偏差,嚴重妨礙了土地改革工作的健康發展,挫傷了群衆的積極性,給革命鬥争帶來了消極影響。中共中央敏銳的察覺到包括内蒙古解放區在内的各新解放區土地改革中出現的偏差,1948年2月6日和2月9日,中共中央就土改糾紛分别發出《中共中央關于修改經營地主與富農界限的規定給東北局的指示》和《中共中央關于立即糾正土地改革打擊面過大給東北局的指示》,對土改工作政策、策略進行糾正、調整和完善。在中共中央和東北局的正确領導和指導下,内蒙古及時糾正農業區土改工作的一些錯誤做法,使解放區農村土地改革運動得以有計劃、有步驟地沿着正确軌道發展。二是指導内蒙古糾正牧區民主改革中“左”的偏差。1947年11月,牧業區民主改革之初,内蒙古一些地區盲目照搬農業區土改工作做法,提出了“牧者有其畜”“徹底消滅封建”等一些“左”的口号,根據占有牲畜、财産的數量在牧民中劃分了階段,出現了錯劃現象,部分基本群衆被劃為牧主、富牧。對牧主的牲畜和其他财産采取了一律沒收并平均分配的辦法,牧業區出現了畜群結構被破壞的問題,還出現了不正常的宰殺、轉移、出賣牲畜等問題,很多牧業區的牲畜數量急劇下降,牧業經濟遭受了嚴重損失。針對這一情況,中共中央東北局高度重視,對内蒙古牧業區改革工作作出一系列指示。東北局指出,《中國土地法大綱》精神可用,但要從内蒙古地區的具體情況出發,鬥争形式不能照搬,政策要好好掌握,不慎重可能造成失敗。在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正确領導下,内蒙古有序推進“三不兩利”政策的落實,保證了牧區民主改革的順利平穩進行。三是黨中央在文革中最為混亂的時期采取分區軍管,極大穩定了内蒙古的局勢。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引導内蒙古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四是在自治區出現偏離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行為、違背科學規律的舉措、不符新發展理念的傾向、不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結果時,黨中央及時予以匡正,使内蒙古各項事業重回正确的發展軌道,保持正确的前進方向。


這些史實充分顯示出中國共産黨勇于擔當的品格、自我革命的魄力,也具體顯現出黨中央高瞻遠矚的眼界和修正錯誤的能力。黨中央對宏觀全局的掌控,是自治區在探索前行中實現撥亂反正、堅持正道直行,少走不必要彎路、少付不必要代價的可靠保障。


自治區成立以來,每當工作中出現重大偏差時,黨中央都會及時給予指導,幫助我們把脈定向、糾偏正向,而且每一次改正改進後内蒙古的工作都實現了新的重大進步。回過頭看,如果沒有黨中央的指導和幫助,内蒙古一路走來不知會遭受多少挫折和損失,不知會走多少彎路、背上多麼沉重的包袱。



Baidu
sogou